“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
道。
——歌德
初入行 恶补光学知识
从家用电器转做灯具,孔令华可谓驾轻就熟,在他看来,“当时来讲,家用电器是有严格的标准规范,会涉及很多安全问题,如:不能触电、必须防火等硬性指标,而灯具行业没有,灯泡、节能灯、灯管,它们作为一种元器件而言,就显得较为简单”孔令华解释道。
从最开始的小米泡、白炽灯做起,虽然灯具没有像家用电器这样严格的标准规定,但是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孔令华必须恶补光学方面的知识,凭借着对灯具行业的热忱和执着,通过自学方式,了解何为光谱、亮度、照度、流明等技术参数,这也成为了孔令华日后开启“LED装饰照明”领域的关键之钥。
对于陌生领域的转型、以及后来对于科研执着的尝试,他的成功,恰恰如歌德所说的,“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
初创立 LED节能的畅想
“LED器件大概是从1997年进入我国的装饰照明领域,尽管发展缓慢,但是市场上还是可以发现LED的踪影,最早的一批LED企业现在已经退出市场了,其中有一家叫‘凤冠’的企业,当时是做变色泡、变色管,这是我国早期比较著名的LED器件制造商。”孔令华补充说道,LED刚开始是作为一种数字与文字显示技术大量应用在家庭与办公设备中,起着指示和显示的作用,后来才从由显示灯过渡到装饰照明领域。
从变色泡的开始,发展成变色管,再进化到现在的“护栏管”,变色的护栏管就当时而言是极为珍奇。“刚开始的应用比较狭窄,价格也比较高,一根一米长度的护栏管,价格高达1800人民币,比电视机还贵,利润空间也很大,但是有市场,有利润的同时,它的弊端也慢慢的浮现了,这是我后来要讲的重点之一。”孔令华回忆道。
2003年,孔令华成立了中山格林曼光电有限公司,尽管市场上已经出现LED器件的产品,但是人们却没有形成LED的概念,小米泡,白炽灯还是当时比较盛行的灯具产品,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考虑到小孩子背包过马路的安全问题,就有人在背包上装上小米泡便于行走,但是小米泡耗电非常大,这时候,孔令华就想,为什么不用LED?那时候就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市面上并没有形成LED的概念,那该如何推广?
电荒来袭 LED的推广契机
2004年,中国的“电荒”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拉闸限电地区由以往的21个省区增加到24个,很多地区由季节性缺电转为全年性缺电,分析指出,是高耗能产业的飞速发展拉紧了电力紧缺的弦。这成了孔令华后来事业发展的契机和助推器。
2003年至2004年,格林曼创立之初,基于电荒的契机,在这两年的推广期,孔令华带着他的产品走过了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响应当时政府的号召,以节能为卖点,“那时候,一手拿着传统小米泡、一手拿着LED产品,左一个电镀表,右一个投影仪,就这样走过中国的大江南北,用电表进行不同的产品的测试,很明显,一个转得快,一个转得慢,谁省电,谁耗电,一看明了,不过也有人以为我们是卖电表的”孔令华回忆笑道。这个过程中,大家对LED产品慢慢有了一定的了解,推广效果还是相当不错。
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入,消费者接收的信息慢慢增加,也给格林曼创造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每天业务量翻倍的增加,从内部科研人员、销售人员,到终端的使用用户,都有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也涌现了不少的竞争厂家,随着市场的扩张,问题也慢慢的涌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