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豪尔赛照明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宝林::PEOPLE|角::栏目专访|中国照明网


-
照明不仅是一个 行业,
更是一项事业先是“想到、做到、得到”,现在乃至将来较长的时间,则是“诺德、精进、沉淀、托付”……
专访北京豪尔赛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戴宝林 董事长
/林银桂
-
话说当年
中国照明网:您当初是怎样进入到这个行业的?就现在而言,您觉得这个行业跟您最初入行的时候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戴宝林:没有清晰的记忆为什么进入照明这个行业。我想我和我们这个行业的大部分人一样,之前是从事与建筑行业有关的专业,在这个过程中,或喜欢或模糊或半推半就或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这个行业。之后,才发现照明还很有意思,慢慢也就喜欢这个行业了。回想10多年前当我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有不少朋友是很诧异的,他们不相信照明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甚至可以很多人共同来从事这个行业,更可以成为一项事业。
当然了,这个行业当时确实没有像现在这么被关注,这么受人重视,这么受人尊重。当初,一线城市亮化没有整体的灯光规划,二、三线城市对城市亮化也没有引起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照明技术的进步,景观照明在逐步成为城市名片的同时也给照明行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中国照明网:在工作上遇到瓶颈和挫折的时候,您会怎样克服?(可结合工作转折点,分享一下)
戴宝林:首先是心态,然后实事求是地面对,因为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决定了你必须这么做。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即使做得比较优秀的公司或设计师,也都有遗憾的案例。工作中有瓶颈和挫折
是难免的,比如,谁也不愿意在项目中出问题,但谁又能100%保证不出问题呢?其实,有时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自己输,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输在哪里?当出现问题时,业主看重的是你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以及能否担当责任?如果你有了这种态度、能力且能勇于担当责任,那你就永远不缺机会,因为没有业主不愿意跟态度好、有能力解决问题、且有责任心的人合作的。只要你能客观分析、对待、找对方法,挫折就会变成一种财富,瓶颈也会迎刃而解。
-
漫话当下
中国照明网:在您做过的众多工程项目中,哪个工程给你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能分享一下吗?
戴宝林:首先是公司成立后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之后就是北京新保利大厦、中石化大厦、再后来就是一些奥运会项目、世博会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的确为我们日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奠定并夯实了基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近期,我们有幸中标“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凤凰卫视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都可以说这个项目将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深深影响着我们豪尔赛,也必将会给我们豪尔赛带来源源不断的收获。
中国照明网: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照明行业,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争论、迷茫、探索和前进,对于相关的政府、企业、业界专家代表、照明设计师,您认为他们各应扮演什么角色,起着怎样的作用?
戴宝林:从行业的发展角度看,有争论,有迷茫,有肯定,也有否定,无论是持什么观点和立场,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所有行业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探寻,并且都是在摸索和探寻中前进着,照明行业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企业、业界专家、照明设计师在各自扮演的角色中所起的作用值得商榷。
比如政府,经常扮演着外行指挥内行,不专业指挥专业的角色;遇到了强势领导,专家就声音微弱,意见难以得到采纳,重蹈覆辙的项目时有发生,能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而呐喊的专家不多;相当数量的企业、照明设计师过于自我,试图控制项目主动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角色错位或偏位极其普遍,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大家真的想把这个行业做好,那角色定位就至关重要。政府应该是搭台、督导、选择;企业要创新、服务、持续改进;业界专家要搜集、整理、反馈信息,提出或参与技术规范的制定;照明设计师的角色是了解、掌握、运用、反馈。政府、企业、业界专家、照明设计师除了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外,还都应具备相互“补台”的能力和胸怀。
-
行业品察
中国照明网:设计,本身是一门非常讲求艺术、审美的行业,那天生的审美观、艺术天赋对于设计师而言可谓至关重要,那么,是否进入设计师这一行是否就有这门槛、差距?设计师作品是否就应该迎合大众品味?
戴宝林:我们经常说照明是一门科学,照明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科学,一定是严谨的,是有标准答案的。而艺术呢,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没有哪一件艺术品或哪一个艺术种类能讨所有人喜欢的。因此,我认为有天生的审美观、艺术天赋对于设计师而言固然重要,但有时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赋更重要,所以说不一定说它就有门槛或差距。当然,专业知识和个人修养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决定设计师能走多远。如果真的理解了设计师的含义,就应该要有自己的鲜明观点,做一个有风骨的设计师,而不能为了去迎合所谓的什么口味而失去自我,倘若能做到雅俗共赏,让专业人看门道,让外行人看热闹,那我认为这应该算是好作品了。
中国照明网:近几年,LED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在您负责的工程项目中,LED的应用比率高吗?实际应用上,LED是否如传言所说,如此高效、节能、可靠?
戴宝林:除了个别场合外,无论你愿不愿意,几乎都在用LED。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在
我们所经历过的项目中,用于景观或装饰照明的,我认为总体是不错的,因为毕竟她是以景、以观为主的,而这个目的确实是可以实现的。而道路照明,我认为目前还是争论不休,大都是数据好看,实则不然,没有能让业界真正信服的,因为它考核的是功能照明,而这个功能在我经历过和所了解过的一些项目中是不尽人意的。至于可靠,不敢苟同。高效、节能参考的标准又不一样,很难判定。总之,LED的应用,在景观照明和装饰照明方面能得到大部分人认可,而替代功能照明尚需时日。
中国照明网:在您看来,中国高校现阶段对于培养照明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的教育体系是否恰当?除了书本知识,教育给设计师带来了什么?或者说,更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戴宝林:这个话题太大了,我没有能力来下这个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老牌的具有电光源专业或建筑专业的院校,还是新加入这个专业的院校,都在积极地推进着整个照明行业的发展,并且效果都比较明显。当然,作为一个设计师,掌握专业知识是必需的,但仅仅只有书本上的知识又是远远不够的,有时,一个项目说大了会涉及到民族、宗教、文化、历史等等,往小的说,至少也会牵涉到建筑、电气、景观、造价、施工等等。所以我认为设计师不应该是专家,而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杂家。
-
中国照明网:在宗教信仰上,现在大体分了三个教派,那么就照明设计这一行业,有没有这种分属?如果有的话,您觉得他们之间的区别应该是什么?
戴宝林: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认为没有。因为如果有的话,那哪个教派都应有自己的教主,而我到现在为止并不知道谁是某派的教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成为设计师的和侧重于直接表达效果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肯定是有区别的。前者理论基础更加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像是要有计划的生孩子,而在造人的过程中,又发生了诸如可能由于男方或女方的某一方原因而造不出来,或不能按计划时间造出来的尴尬。而后者则是在实践中去满足效果要求,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总结比较薄弱,又像是先怀上了,再买胎教的书,在可以把握的时间内把孩子生出来,再补育儿大全。
寄语
中国照明网:我国照明设计师职业还在发展阶段,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显示着诸多的不足,但短期内这种状况难以突破,那么对于设计师本身,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自处?对于还在这条道路上奋斗的朋友们,您有什么想说,或者建议?
戴宝林:中国照明设计师为什么目前持的是“职业资格证书”而不是“执业资格证书”呢?这无疑已经反映了这个行业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现在,自喻为照明设计师的人不在少数,能画几张效果图,做几分钟动画就是设计师了吗?真正有资格称得上照明设计师的人又有多少呢?能不愁项目的设计师或公司又有几个呢?想想这些,不难发现,只要是长期处于业务饱和状态的设计师或公司均无一例外--他们都是经过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所以,我认为最好的自处方式是先吸收、消化、沉淀,再图发展。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有两类:一类是真的喜欢且有非常清晰的想法才进入这个行业的,另一类是不喜欢但或因生活所迫或稀里糊涂或阴错阳差进入的。无论你是哪一类,既然入了这行,那就得好好干,因为行行都能出状元,而这状元又都是人人喜欢的。
中国照明网:如果让您用几个字或词来总结下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感受,您会用什么?
戴宝林:先是以前的“想到、做到、得到”,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深深影响我的那一定会是“诺德、精进、沉淀、托付”。